
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,大家都写过作文,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,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,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。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,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春节的作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写春节的作文1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,从除夕到正月十五,每天都会有精彩。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,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,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。
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。因为在这个时刻,除了有特殊原因外,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,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,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,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,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,享受着团圆的乐趣。吃完年夜饭,我们可以到室外去
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,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。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,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,五花八门、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,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、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,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。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,到了十二点左右,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,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,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,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!
大年初一的早晨,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,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。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,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。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,表达一片客气之意。同样,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。无论是我们去作客,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,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,因为他(她)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,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!
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,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,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,还有的`放烟花,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。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,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,京剧、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,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。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、和和美美。
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,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。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,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。尤其是春节里,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,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,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,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。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,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,他(她)们也都心花怒放!
春节是快乐的节日,是丰收的节日,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!
写春节的作文2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以前,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,虽然物质匮乏,可是凭票供应、人人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到了春节的时候,官方就会发下许多节日供应的票证,从粮油到肉食,从布料到棉花,从自行车到电视机。春节的印象中,我经常早早的到现在位于时代广场的解放路肉店用菜篮排队,可真正忘不了的却是凭票供应的杂糖。
有人把杂糖归纳进春节文化的一部分,这一点很对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杂糖,六十年代生活改善了,出现了节日的新衣服;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变成了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,八十年代进步到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,之后就是“一切向钱看”,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,上世纪九十年代变为空调、电脑、录像机,到了二十一世纪,就干脆变成房子、车子和票子了,春节的年味就开始变得淡化了。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。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是饴糖,远在西周时就已经有关于饴糖的记载。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。饴糖是一种以米(淀粉)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,呈粘稠状,俗称麦芽糖。在我们宜昌被称为“打巴糖”,民间流传普遍,广泛食用,至今偶尔还能在宜昌的街头巷尾碰见。
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、甜菜为原料制糖,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。公元647年,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。回国以后,一些新的技术、新的工艺相继出现,土法制取的白糖、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,中国发明了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。白糖的出现,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,并传入日本和东南亚。可是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寒冷地区不能种蔗制糖。18世纪末期,甜菜被发现,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。
中国机械化制糖起步很早,上世纪三十年代,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,但往往中途夭折,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。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。甘蔗制糖主要分布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海南、四川等地。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吉林、新疆等地,一南一北,各领风骚。可是在过去,尤其是春节的'那段时候,杂糖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杂糖不是现在的散装糖果,也不是那种进口的什锦糖果,而是把一些用糖制作的小点心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统称。杂糖是川渝的称呼,而在武汉被称为酥杂糖,是宜昌人人办年货必办的食品之一,也是宜昌人送年礼的传统礼品之一,更是春节款待客人的零食之一。我的印象里,杂糖可能是当时最奢侈的零食了。
写春节的作文3今年,我想发挥自己的“绝活”——书法,通过写春联把祝福送给亲爱的家人们。
过年了,每家每户喜气洋洋,各自开展春节特色活动:包饺子、写春联、看春晚……今年,我想发挥自己的“绝活”——书法,通过写春联把祝福送给亲爱的家人们。
为了保持神秘,我悄悄地进行各项准备。我用手机熟练地在百度上翻阅关于春联的信息,摘录下我认为寓意美好,又不太难书写的对联、祝福语等。我一边翻看一边构思,一篇篇完美的作品开始浮现在我眼前。内容确定了,下一步就是准备写春联的纸。我正犯愁如何名正言顺又出其不意地购买红纸时,花市开张了。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!我提出去花市逛逛,爸爸妈妈爽快地同意了我的要求。我迫不及待约上好朋友,顾不上花市五颜六色的年节花卉和令人垂涎欲滴的各色美食,直奔卖春联的地方,迅速选购好写春联的.红纸。就这样,我神不知鬼不觉地瞒住了爸爸妈妈,做好了写春联的准备。
这一天下午,阳光暖暖地洒向大地,我拿出了最心爱的毛笔——“佳佳”。“佳佳”是妈妈送给我的一支狼毫笔,我非常喜欢它。我把“佳佳”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,心里喃喃地念着:“佳佳,为了完成完美的作品,拜托你了!”
我在书桌上摆好笔墨纸砚后,却开始犹豫了:万一写不好怎么办?写坏了怎么办?我的心里像“十五个吊桶打水——七上八下”,感觉好紧张呀!佳佳静静地躺在砚台上,好像在鼓励我:“小主人,相信自己,你一定可以的。”看着佳佳,我慢慢平静了下来,努力控制住不断飞出的胡思乱想的念头,把注意渐渐集中在手上。我握着毛笔,开始在报纸上试着练习起来。刚开始的几幅因为手有些抖,字写得歪歪扭扭的,我自己都不太满意。但随着我的状态越来越投入,我越写越有感觉,下笔也逐渐顺畅起来。正式开始在对联红纸上写的时候,我已经是信心满满了。经过一个下午 ……此处隐藏8776个字……是呀。”此言一出,附和声一片。“过年真没有意思。想想初八开学,就高兴不起来。再想想几个月后的考试,更郁闷。我跟妈妈说,我要去上‘3+2’。”囧脸。
“我都一年没回老家了——田野河流小乡村,水井里还养了一只乌龟。更重要的是,我可想爷爷奶奶了。放假头几天,车票买不到。好不容易买到车票了,天又开始下雪。我们家是腊月二十八的票,结果大年初二才出发。”囧脸。“严重同情!我留南京过年,倒没有感受行路难。可是很羡慕你回老家过年,我小时候也常回去,大人领着我走亲访友,到每一家都被热情的招待。咱们这里好像很少串门,估计是门离门比较远。”“呵呵,其实这个年也没有那么糟糕吧?” 笑脸。
“放爆竹烟花最开心了。乡村里小孩子放爆竹和咱们不一样,他们把一挂鞭炮拆开,一个个点着扔着放。我也想那样可我妈妈爸爸不让。不过烟花打在夜空里,五颜六色的,真美啊!是我见过的最绚烂的绽放。知道为什么吗?”“?”“因为乡村少了很多污染视线的光源,只有星空……” “停,怎么开始抒情了?”
“我觉得过年挺好的,可以睡懒觉。哪像上学,天天觉都不够睡!”“吃的东西也很丰富。我还把年夜饭照了下来,大家可以去我的相册里看。有一张水果拼盘,草莓、小西红柿、猕猴桃、柠檬、苹果什么的,上面挤点色拉酱,是我做的。红红绿绿的,很好看,我把它当桌面了呢。”“除夕夜里大人给压岁红包,我也很开心。凡是比我大的,都得给我红包。我攒着,等暑假解放了,去旅游。大家可以一起去……”“其实玩的.也不错,过了一个银色的新年。初一上午,妈妈和我去运动场堆了两个大大的雪人,立在球门前,中国足球要是俩守门员,那估计就稳赢不输了。”“哈哈,最近国足不是赢了嘛!”
“快乐的时间总是很快嘛!”“要不这样,咱现在一人说一句新年感受吧。”“我先来。旧岁爆竹一声辞,新年成绩全是优。有爆竹,就是过年!”“想想,虽然很多事情表面没有什么变化,可是都加了一个形容词——新。新年、新春、新衣、新气象……”“看我的!老聃青牛西函谷,赵公金虎东石头。我舅舅写的对联。”“赵公是谁呀?”“就是初五迎的财神爷。”“财迷!财迷!财迷!”“哎呀!妈妈来了,我下了!”
说实话,过年的感受我真的用一句话不好概括,刚打着妈妈的旗号借机溜开,关了QQ,哪知这时,我老妈真进来了——
“怎么又用电脑?快关了!今天写了作业没有?”
写春节的作文14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。一转眼又来到春节,一转眼我又大一岁。
乘上长途汽车,和表姐一起前往远在安徽农村的外婆家。车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地行驶着,沿途的风景尽收眼底!白雪皑皑,一切都似乎未沾染城市的喧嚣。看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色,仿佛只有一会儿就下车。
我兴奋地跑进家门,一眼便瞧见早已在门口等候的外公外婆。我一个箭步冲上前去,双手作揖,调皮地笑着,说:“恭喜发财,红包拿来!”“好好好,先进来再说,小财迷。”大家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……
除夕那一天,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,外公还特别嘱咐我,让我去找几对春联儿,贴在我家大门上呢!“时时福临门,步步来好运。”我大声喊道。外公说春联都是吉祥话,是人们祈求在新的.一年里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。“啊!我又找到!”我不禁大叫,“金杯醉酒乾坤大,玉兔迎春岁月新。”少顷,我又跑到小卖部去买两个红艳艳的大灯笼,表姐又在院子里挂些五颜六色的小彩灯,一闪一闪,温馨极!大院儿很美,即使我们大家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,可还是满足地笑……
渐渐地,夜幕降临。我们一大家子吃完年夜饭,便准时围坐在电视前收看“春节联欢晚会”。相声、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;魔术、杂技让我们叹为观止;唱歌、跳舞也渲染我们一起载歌载舞……一首《时间都去哪儿》是我认为此次马年春晚最大的亮点。它不禁让我感动,那位父亲和她的女儿每一年的照片轮流出现在大屏幕上。时间偷偷溜走,但同时也在父母的脸上刻下印记。真挚而又平实的歌词,唤起我浓浓的亲情。此刻,晶莹的泪珠已顺着我的脸颊缓缓流下……“当,当,当……”新年的钟声敲响,瞧,空中!有那么多的孔明灯,好似满天繁星,多美呀!即使这么晚,也还是阻止不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无限憧憬。我表哥也迫不及待地拿着一个孔明灯跑出去,我跟在他身后,打着手电筒,跑到一片空旷的田野。点燃孔明灯下的蜡烛,看着它徐徐上升,我双手合十,默默地祝愿自己:希望我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,早日穿上一身迷彩,实现自己的梦想!
一觉醒来,便是大年初一。我们一群小孩儿就开始走东家串西家地拜年、收压岁钱。满满的口袋使我笑得都合不拢嘴!
一步步数着前进的脚步,我又不禁感叹时间流逝之快。我又将踏上回家的旅途……
写春节的作文15虽然我们已经开始了上班的节拍,但过年的气氛仍然在身边回味。不过,在过年的这些日子里,常听身边的长辈埋怨,“现在这日子是越过越好,年味却越来越淡。你们小年轻都不能想象,我们以前过年有多热闹。”
时间还在正月里,我们不妨来数数宁波民间传统的“年事”:“廿三祭灶,廿四掸尘,廿五做豆腐,廿六割肉,廿七宰鸡,廿八做金团,廿九送年,三十晚上守岁”……喜庆的`气氛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。这些习俗,组成了农历新年特殊的氛围,如今这些习俗的细节大都失传,今天,让我们跟着几句宁波老话,来回忆一下老宁波人的过年习俗吧。
宁波民间有句老话,“廿五廿六搡年糕,廿七三十拣黄道。”所谓“拣黄道”,就是选择黄道吉日,清扫大堂,桌椅及盛祭品用具一律用糖水洗涤,时间多在午夜,以取其静。家里的长辈一般称之为“谢年”。
谢年是一种祭祀活动,意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、风调雨顺、年年平安、岁岁有余。相传,在宁波,明代至清初,谢年只有官府和富裕人家举办,普通百姓往往只在自家做年夜羹饭祭祖,表示不忘根本。清末民初,宁波人出门做生意的人渐多,生活条件逐步改善,于是,谢年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。
谢年仪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,每个细节极为讲究。如放置供品的祭盘,称“红盘”,富裕些的人家用锡盘的,称为“银台面”。祭祀由男主人主持。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,一般是六色,因为六预示吉祥,代表着六六大顺:六杯酒、六碗茶、六碗饭、六样菜、六种甜点。
年夜饭:会会七月七,吃吃年夜饭
农历十二月月末是大年夜,又称“除夕”。宁波老话“会会七月七,吃吃年夜饭”,说明宁波人的年夜饭情结一直根深蒂固。
宁波人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,少不了传统甬式菜,荤菜常见的有酱鸡、鳗鲞、红膏炝蟹、熏鱼等。素菜常见的有香菇、春卷、木耳、烤麸、黄豆芽、金针菜、藕节、年糕、黄金糕等。
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“口福”外,讨“口彩”显得尤为重要。也就是宁波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。如“鸡”和“吉”同音,表示吉利;“鳗”意思是“缸缸满、甏甏满”,丰衣足食的意思;宁波商人似乎对“红膏炝蟹”情有独钟,红膏炝蟹寓意“生意红火,纵横天下,八方招财”。
老宁波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以上,因为宁波人把“十二”视作一个吉祥的数字,象征一年12个月均平安顺利,“月月红”“月月有余”。无论再加多少道菜,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,这样才吉利。